大马哈鱼的生活习性非常有趣,正象黑龙江渔民所说:“海里生,江里死”。 大马哈鱼是一种海河洄游性鱼类,它栖息于北太平洋肥育、生长。当它达到性成熟时,为了繁殖后代,一定要历尽千辛万苦,进入江河,上溯到产卵场生殖。在我国江河中产卵的 大马哈鱼,每年秋季(9-10月)来临时,成群结队渡过鄂霍次克海,绕过库页岛,溯黑龙江而上,日夜兼程,不辞劳苦,长途跋涉,不断前进,每昼夜前行30-35公里,不管是遇到浅滩峡谷或急流瀑布,它从不退却,冲过重重阻挠和越过层层障碍,直至游到目的地,找到合适的产卵场所。 大马哈鱼在前进中为了越过瀑布或障碍物时,以其尾部竭力击水,借高速游泳而向前上方斜跃出水面,跳往空中高可达2-2.5米。由于它善于跳跃,古拉丁文名取Salire,即跳跃之意,并沿化为英语Salmon。
大马哈鱼的“大”不是大小的“大”。而是译音。
话说赫哲语称乌苏里江产的鲑鱼(就是现在餐馆里的“三文鱼”)为:dao imaha。
这个imaha相当于满语里的nimaha,就是“鱼”的意思,可见赫哲语的dao imaha本来应该翻译成“道鱼”,由于这两个词连起来读,好象是“带马哈”,清朝文人对“大”字的文读是dai ,所以把dao imaha翻译成为“大马哈鱼”,因此,只有“大马哈鱼”而没有“小”马哈鱼。
大马哈鱼的一生,是执着的一生、无畏的一生、凄美的一生、壮烈的一生……不是被感动,是被感动的无以附加以至无言。 大马哈鱼的一生挺短,只有四年的生命。在繁殖季节,它们勇敢,坚决,执着。逆流而上,到千里之外的出生地继续繁衍后代。这一路上,它们要从多少虎视眈眈的捕食者口中或者爪下脱身?我们知道的是因为大马哈鱼的这一洄游,滋养了200余种的生物! 它们要像鲤鱼跃龙门似的飞过瀑布,但飞过去的大马哈鱼,也许投入的是棕熊的大口。眼看要到了终点却也只能丧命于熊嘴中,但是没有一只鱼会掉头游走,它们拼命得游向终点然后寻找合适的地方产下粉红色可爱的小鱼卵。 最后是一个长镜头:大马哈鱼在产过子后,在静静的湖水中,再也没有一丝力气,就在那里燃尽自己最后的生命,然后无数的大马哈鱼翻着肚皮沉在水底,随波逐流…… 就这样,大马哈鱼活着的最终目标就是不断的朝向自己的出生地游去,然后产卵,最后死在那里。 反观我呢,还没遇到我生命中的瀑布和棕熊就开始退缩,连一只鱼都不如吗? 希望能帮到你。。。
大马哈鱼是鲑形目(Salmoniformes)其中一种,有9亚目25科146属510种,纯淡水种类82种。中国有7亚目18科约91种。不同种类的大马哈鱼的长度和寿命不尽相同,不知道你具体问的哪一种,只贴上我查到的。
红大马哈鱼全长可达84厘米(33英吋),重达2.5-3.5公斤(6-8磅),在百度百科可见为6.5公斤。
寿命3~5年,一般为4年。
大马哈鱼为冷水性溯河产卵洄游鱼类.终生只繁殖一次,产卵量在4000粒以上。它们沿江河而上,日夜兼程,不辞辛劳,每昼夜可前进30-35公里,不管是遇到浅滩峡谷还是急流瀑布,都不退却,冲过重重阻扰,直到目的地。成鱼进入淡水生殖期间后便不摄食。大马哈鱼对产卵场的条件要求很严,环境要僻静,水质澄清,水流较急,水温5-7℃,底质为砂砾地。产卵期为10下旬至11月中旬。产卵前雄鱼用尾鳍拍打砂砾,借水流的冲击,形成一个直径为100厘米左右,深约30厘米的圆坑,称为“卧子”;雌鱼产卵于卧子内,同时雄鱼射出精液。雌鱼并以尾鳍反复拨动砂砾,将卵埋好。产卵后雌雄鱼长期徘徊于产卵场周围。它们由于经过长途而艰辛的洄游,洄游其间又不再进食,依靠体内储存的营养物质维持生命,加之筑“卧子”产卵,体力消耗殆尽,产卵后的大马哈鱼,体色黑暗,体质消瘦,遍体是伤,尤其是雄鱼,更是体力消耗殆尽。因此生殖后不久,雄亲鱼便相继死无,完成了它毕生繁衍后代的任务。大部分雌鱼仍然返回海洋,得到丰富的食物,恢复常态。而受精卵经2个月的发育孵化,仔鱼潜伏在石砾间黑暗处,待翌年4月开江后,幼鱼已长至500毫米左右便开始降河下海,先在沿海逗留一段时间后再向外海迁移。待长成性成熟后再返回出生地完成繁衍后代的任务
大马哈鱼一般体长60厘米左右而侧扁,略似纺锤形;头后至背鳍基部前渐次隆起,背鳍起点是身体的最高点,从此向尾部渐低弯。头侧扁,吻端突出,微弯。口裂大,形似鸟喙,生殖期雄鱼尤为显著,相向弯曲如钳状,使上下颌不相吻合。上颌骨明显,游离,后端延至眼的后缘。上下颌各有一列利齿,齿形尖锐向内弯斜,除下颌前端4对齿较大外,余齿皆细小。眼小,鳞也细小,作覆瓦状排列。脂鳍小,位置很后。尾鳍深叉形。生活在海洋时体色银白,入河洄游不久色彩则变得非常鲜艳,背部和体侧先变为黄绿色,逐渐变暗,呈青黑色,腹部银白色。体侧有8-12条橙赤色的婚姻色横斑条纹,雌鱼较浓,雄鱼条斑较大,吻端、颌部、鳃盖和腹部为青黑色或暗苍色,臀鳍、腹鳍为灰白色。到了产卵场时,体色更加黑暗。
大马哈鱼游回故乡是来产卵,孵化后代的导致它们洄游。
大马哈鱼属鲑科鱼类,是鲑鱼的一种,是著名的冷水性溯河产卵洄游鱼类。它们出生在江河淡水中,却在太平洋的海水中长大。
大马哈鱼是肉食性鱼类,它们的本性凶猛,到大海后以捕食其他鱼类为生。而在幼鱼期则以水中的底栖生物的水生昆虫为食。大马哈鱼可以长到6公斤,它们是珍贵的经济鱼类,深受人们的喜爱,其卵也是著名的水产品,营养价值很高。
大马哈鱼素以肉质鲜美著称于世,历来被人们视为名贵鱼类。中国黑龙江省佳木斯市抚远县的黑龙江畔盛产大马哈鱼,是“大马哈鱼之乡”。
黑龙江大马哈鱼
大马哈鱼一般体长60厘米左右而侧扁,略似纺锤形;头后至背鳍基部前渐次隆起,背鳍起点是身体的最高点,从此向尾部渐低弯。头侧扁,吻端突出,微弯。口裂大,形似鸟喙,生殖期雄鱼尤为显著,相向弯曲如钳状,使上下颌不相吻合。上颌骨明显,游离,后端延至眼的后缘。上下颌各有一列利齿,齿形尖锐向内弯斜,除下颌前端4对齿较大外,余齿皆细小。眼小,鳞也细小,作覆瓦状排列。脂鳍小,位置很后。尾鳍深叉形。生活在海洋时体色银白,入河洄游不久色彩则变得非常鲜艳,背部和体侧先变为黄绿色,逐渐变暗,呈青黑色,腹部银白色。体侧有8-12条橙赤色的婚姻色横斑条纹,雌鱼较浓,雄鱼条斑较大,吻端、颌部、鳃盖和腹部为青黑色或暗苍色,臀鳍、腹鳍为灰白色。到了产卵场时,体色更加黑暗。
2013-04-29 回答
大马哈鱼的学名是鲑鱼。它素以肉质鲜美、营养丰富而著称,被人视为名贵的鱼类。大马哈鱼一般体重3.5千克,最大超过了5千克。大马哈鱼的体形如纺锤,口大嘴长,腹部呈银白色,成鱼体侧有10~12条橙赤色的横斑。由于其繁殖习性的不同,分春、秋二型。进入我国的属秋型,故又称秋鲑,通常比一般的鱼要大得多,最大的个体达7.5千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