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二十一世纪的即将来临,我们纵观整个世纪的发展,不难发现,人类随着产业技术的革命,进入了工业,而随着以计算机为代表的新技术革命的不断发展,人类社会又迈入了一个崭新的信息时代,而在信息时代的不断深入,一个“移动信息”加“变量信息”的超网络新概念在逐步形成。
为了满足这一时代的要求,国外率先推出了以磁卡为代表的简单信息载体,这样通过机器自动识别阅读由微机通讯记录和管理,大大地减轻了劳动强度和提高了工作效率,并为社会普遍采用。由于磁卡的安全性差,容易破译、伪造、设备维护繁琐。于1970年法国人Roland Moreno第一次将可进行编程设置的IC芯片放于卡片表面,使卡片有了更多的功能,随着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大容量存储芯片,以及信息安全技术的发展,接式IC卡的技术日趋成型并已大范围的投入使用。
但磁卡和接触式IC卡都存在着无法避免的缺陷,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为日常生活及工作需求,对更新更好的功能卡的追求也未停止。经过近十年的实践应用,开发研制,终于在93年底,成功地推出了一种近于完美的新型IC卡——非接触式IC卡。
接触式IC卡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
由于接触式IC卡的集成片暴露在外,易于沾污,产生接触不良,在使用过程中造成不便。
-
由于IC卡与读写器接触,一些粗暴插卡,非卡外物插入,尘污等原因,使读写器损坏或操作失误,需要经常维护。
-
接触式IC卡芯片的外露,在干燥的气候环境中,特别是在北方,磨擦产生的静电,经常烧毁管脚和数据。造成卡的报废,从而带来经济损失。
-
由于在使用时,卡与卡座的配合是有方向性的,并且为了保证良好接触,卡座狭小,在一些使用场合,例如公共汽车行车中验票,会使IC卡的使用相当困难,即使接触式IC卡在正常使用的情况下,由于插卡交易过程的时间长,延长了乘客出行时间,影响了车辆周转,我国广州和杭州公共汽车公司等采用的接触式IC卡储值系统从部分投入使用的情况看,“插入”这个动作过程大大阻碍了IC卡的使用。
-
尽管接触式IC卡有一定的保密措施,由于读写器的通用性使之保密安全性降低。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接式IC卡存在着不可避免的缺陷。在社会高速发展的时代,对尽善尽美的功能卡的追求也愈演愈热,终于在90年代,开发出了最新一代的IC卡——非接触式IC卡。
非接触式IC卡系统特性:
-
卡与读写器之间是通过无线传送,中间可隔着非金属材料,并且无任何物理接触和设备的机械动作,避免了设备的机械故障及大大减少了因接触或其它一些人为造成的失误和设备的损坏。
-
运行速度快,一般每张卡的操作时间小于0.2秒,且无机械接触,大大减少了系统人为的无法预估的操作时间。
-
卡表面没有裸露器件,不会因为污损、弯曲而损坏IC卡,能真正达到IC芯片高读写次数寿命,卡本身是无源件,不存在因电池用尽而报废的问题。体积小、耐用可靠。
-
对卡的方向性要求很小(只要不与读写器天线垂直),卡可以以任意方向 靠近读写器表面,即可完成读写工作。
-
一卡多用,卡可以定义多个区域,应用于不同的领域,每区能独立应用,卡内可以以不同方式的写入,如:个人资料、信息、日期、时间、消费情况等。并可同时以不同方式进行资料、信息、消费的管理。便于多项信息的系统的管理。
-
抗干扰性强,每张卡均有一个32位的独立卡号,不可更改。
-
高质量的加密措施,通过严格的授权系统码管理,双向互感鉴定,具备采用独立卡号。
-
即时读写,无需访问计算机,单独脱机使用,单机统计,减少了庞大的网络系统的投资。特别适合中国的国情。
-
将读写融于同一操作中,真正起到了电子钱包的作用。发卡部门融资快、风险小、排除过去只由发卡部门承担风险,改由用户自行保管,同时,用户也领受到资金流通、一卡多用的方便。
非接触式IC卡继承了接触式IC卡优点,如大容量,高安全性等,又克服了接触式IC卡所无法克服的诸多缺陷,如读写故障率高,芯片外露而导致的污染、划伤、磨损、静电以及不便的操作过程等。而且非接触式IC卡更安全可靠,寿命接近IC芯片的使用寿命,读写器更简单、可靠。
由于非接触式IC卡具有磁卡和接触式IC卡无可比拟的品质,使之一经推出,就在全球范围受到广泛的关注。并以惊人的速度得到推广和应用。显示出良好的应用前景。在英国、香港、新加坡等地已投入使用,磁卡已被淘汰,在国外曾轰动一时的接触式IC止也受到排挤。可见,非接触式IC卡不仅代表卡技术多年的结晶,也象征着卡的应用又提到一个新的阶段。